银行资产风险管理办法 金融机构资产风险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第一条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试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办法,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是什么?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根据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来评价信贷质量的分类方法。
第一条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试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营口银行辖内机构办理的各类本外币贷款,包括一般贷款、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进出口押汇、信用卡透支等;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保理、贷款承诺等。在表外业务中。
1。风险是生产目的与劳动结果之间的不确定性,有两层含义:一种定义强调风险表现为收益的不确定性;另一种定义强调风险是用成本或费用的不确定性来表示的。如果用收益或成本的不确定性来表示风险,就意味着风险的结果可能带来亏损、盈利或不亏损、不盈利,这是广义的风险。所有人行使所有权的活动应视为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属于这一范畴。二。控制措施具体来说,控制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控制体系西方发达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表明,风险控制较好的商业银行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仅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而且建立了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财富管理公司,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以及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主要经营财富管理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风险原则、真实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1.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1)正常类:资产未出现减值迹象,资金能够正常收回,没有充分理由怀疑资产和收入会发生损失。其基本特征是“一切正常”。(2)关注类:资产未发生减值,但存在可能导致资产和收益损失的不利因素。其基本特征是“潜在缺陷”。(3)子类:资产出现重大减值迹象。
基本特点是“缺陷明显,损失小”。(4)可疑类:资产已经发生重大减值,即使采取措施,也一定会造成更大损失。其基本特征是“定损大损”。(5)损失类:采取措施或必要的法律程序后,全部资产仍然损失或只能追回少部分资产。其基本特征是“基本丧失”。2.非信贷资产的规范化风险管理:(1)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相关非信贷部门和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和了解。
该风险分类方法不适用于信托。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虽然同属金融机构,但在业务模式、经营管理、风险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监管部门针对信托公司制定了相应的风险分类和评估标准,即《信托公司金融机构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该办法主要根据信托公司的业务类型、业务规模、资本充足率等因素对其风险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根据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来评价信贷质量的分类方法。它是一种基于审核借款人还款能力、意愿和还款记录的更加审慎、全面、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信贷资产的内在风险和损失程度,将其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统称为不良资产。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无充分理由怀疑信贷资产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然而,有一些因素可能会对债务偿还产生不利影响。次级:债务人偿债能力存在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落实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损失,可疑:债务人不能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和其他债务,即使落实担保,也一定会造成重大损失。损失:在采取所有措施或所有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金和利息仍然不能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小部分。